Table of Contents
人的本性是慵懶的,大家都想舒舒服服的過日子,彷彿世界上沒有一切事物需要煩惱,但我們都知道現實並非如此;真實世界裡,如果不前進,那麼社會就不可能更好,自己的生活也只會停留在原地,或是後退好幾步,這件事情我們也都知道,但卻總是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中無法專注地朝著設定好的『夢想』前進,這本書將會從四個層面剖析如何讓自己保持專注不分心。
分心的源頭
人性
當我們在做一件『其實我們並不想,但又不得不做』的事情時,往往心裡會有一個小人時不時打開心門,企圖離家出走探索這個世界,雖說我們總是強硬的把門關上,但每個人關門的次數都是不同的,當次數用完了,小人就跑出來了,我們也脫離了原本正在做的『對』的事,反而開始進行『錯』的事情。
而這個所謂『對』、『錯」的事情沒有一定,而是依據當時的情境決定,例如回公司同事訊息或Email
這件事,如果是在工作時做這件事,那是再自然不過,但是,如果是在陪家人度過輕鬆的週末時光做這件事,那就是大錯特錯。
科技
如今,相比30年前的日子,現在可以說是生活過得多采多姿,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電子設備,網路的崛起、手機的發明與進化,雖說帶給現代人無盡的方便,卻也因此造就了瀰漫各種分心誘因的氛圍;試想,我們是不是縱使在工作、在唸書、在跟朋友聚會,甚至是去遊樂園遊玩,也會時不時看一下手機有沒有通知,彷彿在等一個什麼重要的通知,但實際上只是心裡有個慾望想碰手機?或許是有時候事情做到一半,把手機拿起來滑個Facebook, Instagram就停不下來?這都是因為現在生活中充滿了科技,科技原本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,然而就像哲學家保羅維希說過的:『發明船隻的同時,也發明了船難』,這些科技也變成了使我們分心的『船難』。
人
這兩年因為COVID-19的關係,導致許多國家都要求人民盡可能的WFH(Work From Home),就連學生可能也是LFH(Learn From Home),一個有小孩的家庭在這段時期當中,可能白天爸媽都在家裡上班,小孩也是在家上線上課程,此時,上班到一半,當你終於想出了一個解套方式,正準備要來將想法變成檔案記錄下來的同時,小孩跑過來說他中午休息時間,要吃午餐了,於是你起身進廚房幫小孩準備午餐,等安頓好小孩之後,回過頭來要進行原本要做的事情時,已經想不起來剛剛腦海中的那副圖;或著是工作到一半,另一半時不時跑過來請求幫忙,就算是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也不放過,因此打斷了原本正在進行的工作;這些『人』都是在工作時會讓我們分心的源頭。
如何保持專注
這本書中針對保持專注
提出了四個面向(如下圖),對於這四個面向,都提出了一些解決方式,我們就一個一個來分享:
管理內在誘因
一直以來,我們可能都覺得獎勵與懲罰
是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動機,工作是因為可以得到金錢的獎勵,不工作則會給予無法溫飽的懲罰,諸如此類;然而我們真的會因為這樣而使我們工作變得專心嗎?或許有些人真的是這樣,但絕大多數人則否,絕大多數人在工作中還是很容易時不時把手機拿起來看一下,或著是直接跑去廁所假排解之意,行滑手機之實
,這是因為我們的內在覺得工作是痛苦的、不舒適的,所以我們本能的想要逃離這種感覺,所以就開始做一些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來逃避;因此,『手機』只是使我們分心的表面因素而已,真真正正導致我們分心的是想從不適感中逃離的慾望
,這才是真正的原因。
這時可能你會想說,那我為了專心工作,我就把手機關機收進包包裡,再把包包鎖進櫃子,甚至去上班就不帶手機,企圖用『不』來對抗滑手機的慾望,但是研究證明:禁慾主義會適得其反
;1987年,有位社會學家Daniel Wegner做了個實驗,他將參與者分成兩組,第一組人收到一個指令:『五分鐘內避免去想到白熊』(第二組人則沒給任何指令),此時第一組人平均每一分鐘都會想到白熊一次;接著,他又同時對兩組人下達指令:『請在腦海中想像白熊』,此時,相較第二組人,第一組人想起白熊的次數多出許多;Wegner稱之為『白熊效應』,證明了一開始的壓抑導致後續更強烈的反彈。
因此,在面對導致我們分心的內在誘因的時候,我們要與他正面接觸,當我們分心的時候,我們可以去想我現在是為什麼感到不適
,然後將這個感覺記錄下來
,接著好好認真地去探索這個感覺
,讓自己面對他、了解他,最後在設定一個提防交界點
來避免自己一再地分心。
替具有引力的行為騰出時間
與其在做一件事情前,思考我們要做『什麼』事情,倒不如去思考我們『為什麼』而做;這個『為什麼』就是書中所謂的『引力』,當然,必須是好的引力,也就是這個『為什麼』必須是對我們有幫助的,接著,就是刻意地替這些引力安排時間,進行時間管理;時間管理是痛苦的,因為當我們進行時間管理的初期,我們總是抱持著美好的幻想,拿出一張行事曆,畫上一格又一格的時間表,接著寫上滿滿的行程,彷彿要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很『充實』,但等到要開始執行的時候,造表操課卻是一件十分難完成的課題,接著,幾次打破了時間規劃後,這個看似美夢的時刻表可能就進了資源回收桶,然後我們變回了原本放肆的自己。
因此在替引力騰出時間前,或許可以思考什麼事情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是重要的,一層一層的開始規劃,書中將我們的生活領域分成三個圓(如下圖),最內層是自己
,也就是說『自己』才是最重要的,再把時間安排給其他事物前,如果沒有安撫好自己,那可能接著要做的事情都會泡湯;接著是人際關係
,家人、朋友都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環,但我們在安排時間的時候,很容易『顧己失彼』,回想一下,你是不是有那種曾經非常要好,基本上所有時間都相處在一起,也無話不聊無話不談,如今卻彷彿不存在的朋友或小團體?現在想起來或許都會有些後悔,為什麼後續沒有好好的花時間聯繫,維持感情;生活領域的外層才是我們幾乎每天花上最多時間的領域–工作
,工作的重要性我應該就不用多說了。
這三個領域所形成的引力,不應該互相干擾,與朋友交際的過程中,不應該處理工作上的事情;工作中,不應該顧著跟朋友聊天,這些都是分心。
對抗外在誘因
書中針對外在誘因主要分成了八個類別,針對每一個類別簡單的對抗方式如下:
1. 工作中的干擾
跟同事、主管約定好,透過某一種方式,如Slack的狀態、椅子上貼紙條、戴上帽子等,來表達『當前的我需要保持專注,暫時請勿打擾』。
2. 電子郵件
電子郵件本身可能就不是一個非常急迫的事情,就算有比較急迫的Email可能都還是會透過電話或當面再告知一聲,因此Email並不需要『收到立刻回覆』;因此可以自己規劃一天中的某一個時段用來專心回覆所有Email,並且盡量不要將這個回覆Email的時段安排在下班前,避免無止盡地一來一回。
3. 聊天群組
聊天群組也是一個可怕的東西,自從Line, Slack, WhatApp等通訊軟體誕生,我們就彷彿把破了所謂『上班時間』的限制,無時無刻都有可能收到來自主管的交辦事項,因此可以事先跟主管或同事約法三章,下班後不會回覆訊息,或著直接手機不裝公司用的通訊軟體,來避免進行工作以外的事情是被打擾;同時如何運用聊天群組來進行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因為適度適當地透過聊天群組溝通,才能避免我們隨時因聊天群組而分心。
4. 會議
會議的首要目標是針對一項議題或決定取得共識,而不是打造一個大家都在裝忙或是只會點頭的空間,因此在會議開始前,先行提供與會者相關的會議資料,讓大家得以在會議開始前先一步吸收、思考,才能增加會議的效率,同時在會議中避免攜帶電子裝置與會,來降低自己會議中分心的可能,使自己更能專注在會議上。
5. 手機
我們的手機中充斥這五花八門的App,甚至可能很多App都已經許久沒有使用,但這些App仍然會跳出通知來『吸引』我們;因此,定期清理手機中不再使用的古老App,不失為一個降低手機引力的方式。此外,透過改變手機App的排版、分類方式,也可以降低被吸引走的可能性。
6. 電腦桌面
很多人在使用電腦要儲存檔案的時候,可能都會覺得存在桌面之後最好找檔案,時間一久次數一多,桌面變得凌亂不堪,密密麻麻的文件圖示顯示在小小的桌面上;因此把電腦桌面整理好,可以幫助自己快速找到想要的檔案,同時又能避免自己在工作的時候被其他不相干的檔案干擾。
Mac的桌面就可以自動將同一種類型的檔案群組化,並收疊起來,桌面看起來就可以乾乾淨淨,也可以輕易地透過檔案類型找到自己想要的檔案
7. 線上文章
在上網找資料或是解決辦法的時候,時常會看到可能與當下要找的東西無關的內容,或是雖然相關,但無法解決當下問題,可是又有興趣的文章,此時若是因此把這種文章看完,那就等於把時間抽給分心使用,而沒有專注在原先的目標上,因此遇到這種狀況,可以先將這些有興趣的文章另存新檔變成電腦上檔案,讓自己將來有空的時候,既使沒有網路的環境下,也可以閱讀這種文章(當然,要直接加入Bookmark也可以)。
8. 動態消息
Facebook, Instgram時常充斥著各種無關緊要的廣告或資訊,很多人可以在Facebook都會加入好幾個不同的群組,接著動態消息就滿滿的群組資訊,但是這些真的『隨時隨地』都很重要嗎?應該沒有吧,因此可以直接把動態消息關閉,讓這些動態消息不會讓你一直想繼續往下滑;但像LinkedIn這種類型的社群,動態消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產業資訊,那可能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了。
針對這八個類別的分心誘因,能否做得到,就看個人評估囉~
用協定來預防分心
這個部份也分成三種協定來幫助我們預防分心的發生:
1. 費力協定:
就如同字面上所說,這個協定的目的是要讓你『分心』變得『費力』,藉由增加費力程度來阻止自己分心,舉例來說,對於一個愛吃零食的人,將熱愛的零食放進一個用計時器鎖起來的罐子裡,只有時間到了罐子才可以打開,當然也可以拿鐵鎚直接撬開,但是這件事情就變得費力了。
2. 代價協定:
這邊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實驗,將一群想戒菸的人分成三組,三組分別有不同的戒菸條件或獎勵,以觀察六個月後戒菸的比例,第一組是控制組,他們被給予了傳統的戒菸方式搭配教育訓練,並提供免費的尼古丁貼片;第二組人是『獎金組』,如果半年內成功戒菸,將可獲得800塊美金的獎勵;第三組是『保證金組』,參與者必須先自掏腰包抵押150塊美金,做為六個月後不再抽煙的保證金,只要他們成功,就可以取回這個保證金,並另外取得650塊美金的獎勵;半年後的結果如下表:
組別 | 代價 | 獎勵 | 成功戒菸率 |
---|---|---|---|
控制組 | 無 | 免費的尼古丁貼片 | 6% |
獎金組 | 無 | 800美金 | 17% |
保證金組 | 150美金 | 150 + 650 美金 | 52% |
這個結果顯示了:人們比起追求收益,會有更高的動力去迴避損失的發生
,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特性來幫助自己預防分心。
3. 身份協定:
身份協定就是告訴自己,自己的身份是什麼,如果打算讓自己吃素,與其一直避免產生想吃肉的想法,倒不如告訴自己『我是一個素食者』,透過身份協定,來讓自己打從心底規避了一些預期以外的事情發生。
結語
這本書的內容有滿多地方是我覺得很有道理,或許可以試試看,但也有滿多地方是我覺得『誰會這樣做啊,也太極端了吧』,也許是我自己沒有辦法接受這些作法,也可能是我知道我控制不了我的慾望,所以我做不到,但其實這本書的許多內容在原子習慣中都可以相呼應,或許也可以說是:『當你把一件事情變成一個習慣,自然就更容易保持專注』。